唐僧念经式指令怎么破

作者:依米星 来源:公众号:依米星 时间:2020-10-19 分类:自闭症科普


发布 |  依米星ABA 
作者 |  卡卡
来源 |  来稿选登(点击投稿)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联系授权。

之前和一位四年级小朋友的妈妈聊天,谈及孩子学习钢琴。妈妈说:“在家喊十遍八遍弹琴都没有用,但是老师一说就成金句”。


正好那次周末听 BCBA 张苗苗老师的讲座也涉及了这个问题。

原因很简单:就是指令次数太多成了背景乐,并且还没有及时辅助


张苗苗老师用了一个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例子——

孩子和我们一起外出,他们总会被各种东西吸引。


作为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在喜欢的物品面前,周围的一切听不见看不见。



哇哇老师补充:就跟有些人的老公在街上见到了模特一样,不但迈不开腿,还会拿出手机拍照。



于是妈妈开启了自导自演模式:

“宝贝,妈妈数到二十,你不走我就直接走了哦!”

反复“ cut ”很多次都无法撼动孩子所站的“皇位”。


于是妈妈一顾三回头真的走了,用探头一样的眼睛瞄一下,再假装转头看不见,结果令她非常失望——

孩子动都没有动一下!


然后这位妈妈又想出一个好主意,如果躲起来孩子会不会过一会就发现妈妈不见了?


这个过程折腾了不少时间,还浪费了不少表情。


孩子就像是在人海背景中按了暂停键一样,大有“为爱痴迷,任尔风雨摇曳,我自巍然不动”的豪气。


妈妈的“宝贝快走呀”、“宝贝你再不走妈妈就走了哦”,这样豪气冲天的话语在此番氛围中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背景音乐。

这样的“念经”可不像唐长老的紧箍咒,一念一个准。


我们只会不断增加念经时长,演变为吼叫、打骂,最后以哭声激发出的愧疚之气“嗞”地浇灭家长的内心肝火而结束。

 

这个剧本也经常以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闹的频率出现。

 

那么,怎样重写剧本才能不重蹈覆辙?


对领导沟通的时候我们要直接陈述观点,最后做出总结。

对儿童沟通的时候,我们说的话必须符合孩子的能力。

 

比如,让孩子收拾玩具,对于小年龄的儿童要用儿童语言。

“我们要把积木送回家”、“小汽车要回车库休息了”、“娃娃要回家吃饭”诸如此类。


如果只是笼统地说“把玩具收好”,那么问题来了!具体要收什么玩具呢?收在哪里呢?

 

对于语言理解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讲,“简单粗暴”最为有效。

直接把他拉到放玩具的地方,一个“放”、“拜拜”、“再见”、“车车睡觉”等简单的动词、电报句就能很好的表述当下的动作。


简单来讲,就是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是语言的有效性。


除了调整语言,我们还可以加入时间限定“套路“他们。


用计时器拉长小依米们的等待能力,以及忍受能力。

 

“你接下来还想玩几分钟?”

“你可以选择一下是3分钟之后将玩具收回,还是1分钟之后把玩具请回家。”


不断重复的指令——“念经”,或者不停的唠叨除了增加心烦可以说大无裨益。

 

不妨在心里给自己计数,两次或者三次,心理暗示停下来,直接进行的辅助。

 

目的是让孩子收玩具。
至于是哭着、满地打滚或者什么样的姿势,在前期都没有关系,凡事循序渐进。

 


虽然教育心理学家们曾经说过“孩子是在大人的念叨声中成长的”,但是总有一天,这种念叨会在静默中消失。

互动话题:
你最常用念经式指令是什么?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