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solife文献解读:制约区辨训练是直接进行还是循序渐进?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07-02 分类:ABA资料

声音-图像制约区辨训练是干预实践中常见的一种训练模式。

如孩子从几张图片中根据口头指令(如“给我香蕉”)找到对应图片。


在教学实践中,有人认为应先教会简单区辨的能力。


以教孩子区分一组三张图片为例,应先训练孩子根据指令(如“找到香蕉”),从一张图片中找到指令对应的图片。

1.gif

再训练孩子根据指令从两张图片中找到指令对应的图片。

1596367219207711.gif

最后训练孩子根据指令从三张图片中找到指令对应的图片。

1596379082114522.gif

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被称为循序渐进制约区辨训练教学(Simple-to-Conditional Training)。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可以直接训练孩子根据指令从三张图片中找到指令对应的图片,这种教学方法被称为直接制约区辨训练教学(Conditional-Only Training)。


此前已有研究表明,直接进行制约区辨训练教学的效率更高

但这种直接进行训练的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我们中国孩子呢?


今天这篇文章通过对比上述两种不同的制约区辨训练教学方法在中国的实践情况,讨论了在制约区辨训练的教学中是否一定要先从简单的区辨开始教起。


文中研究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直接训练孩子根据指令从三张图片中找到指令对应图片这种教学模式的合理性。

2.png

«比较针对中国儿童进行区辨训练的两种教学方法»

于2019年8月发表在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596379112149736.png

刺激区辨:只强化在呈现区辨刺激时发生的对应行为。如交通信号灯,绿灯亮的时候过马路,此行为的结果是安全的过了马路。在红灯亮的时候等候,此时过马路有可能会被撞。


这时,绿灯亮就是一个区辨刺激,路灯亮时过马路的行为也自然地得到了强化。


制约区辨:又称条件区辨,指在匹配时,区辨行为发生与否取决于其他制约性刺激是否出现。


如本文中的声音-图像匹配,被试儿童的区辨行为(从三张图片找出正确图片)取决于提供的口头指令(如 “找出玫瑰花”)。


其中,口头指令为制约性刺激,被试依据口头指令找出相应图片。制约性刺激在未与图片同时出现时,不是区辨刺激。

1596379126192820.png

    Yang

年龄:2岁7个月

性别:男

基本情况:已接受了13个月(每周15个小时)的干预。




Jin

年龄:4岁1个月

性别:男

基本情况:已接受了12个月(每周10个小时)的干预。




Sun

年龄:4岁5个月

性别:男

基本情况:已接受了10个月(每周10个小时)的干预。




Ying

年龄:4岁10个月

性别:女

基本情况:已接受了9个月(每周10个小时)的干预。

1596379148339177.png

目标行为的定义:在听到一个口头样本指令后,被试者触摸或指向三个图片中的一张图片。

 

目标行为的量化:

被试者在2s内触摸或指向正确的图片则被记作一次正确;

其他情况则被记为不正确,包括:

1. 借助辅助做出正确反应;

1596379159173266.gif

2. 做出正确反应的时间超过了2s;

1.gif

3. 触摸或指向不正确的图片。

2.gif

量化标尺是反应的正确率。


在本研究中,被试者在两次连续回合中的正确率达到89%,则被认为掌握了此种图片实验中所涉及的制约区辨能力。


IOA(观察者间的一致性):

对于每一个被试者,在一次试验中,教师记录的正确率与研究者通过视频所得出的正确率相同,则用1标记这次试验,否则用0标记。


每个被试者某次训练的IOA计算方法:

该被试者在这次训练中被标记为 1 的试验总数,除以该被试者进行的试验总数。


Yang、Jin、Ying的两种教学方法中的IOA均为100%,Sun的简单-制约区辨训练的IOA也是100%,Sun的直接制约区辨训练的平均IOA为99%(89%~100%)。

 1596379180109437.png

1. 基线

    (Baseline probe)

被试者坐在一张小桌子旁,面对老师。


老师在桌子上摆三张图片,通过叫被试者的名字或者让被试者看图片,使其注意力聚焦在图片上。


老师给出制约刺激(例如口头指令“找到玫瑰”),并等待2秒钟以便被试者做出回应。

无论被试者的反应如何,老师都给出一个中立的回答。(例如“好的,我们来看看下一张图片”)


针对每张图片的探测要进行三次,每次都调整该图片在桌上的位置(左、中、右)。

三次探测后,老师提供一个简单指令(如“摸摸你的头”)。

如果被试者完成指令任务,老师给予一个口头赞扬,并给予被试者10s的玩偏好物的时间。


探测中,被试者回应的准确率小于或等于33%的六张卡片将用于后续教学(如表1)。

 3.png

2. 直接制约区辨训练教学

    (Conditional-Only Training)

直接进行制约区辨训练教学与基线测试使用的一组三张卡片的区辨训练的方法基本相同。


在前两个训练回合,老师在发出指令后直接提供一个手势辅助。

被试者在此辅助下做出正确反应时,老师给予一个描述性表扬(如“对的,这是玫瑰”)和一个代币。


在之后的训练回合里,老师在发出指令后会等待2s,如果被试者未能在2s内做出反应,则老师提供一个手势辅助。


被试者在此辅助下做出正确反应时,老师给予一个描述性表扬和一个代币;

如果被试者未能在辅助之前做出正确反应,老师给予一个中立语句(“我们再做一次”),然后再一次发出指令并直接提供手势辅助,如果被试者在错误矫正中做出正确反应,则给予一个口头表扬,但不给予代币。


在获得3个代币后,被试者可以换取一个食物或者10s玩玩具的时间。


在被试者掌握这三张图片的制约区辨之前重复此试验,并记录被试者掌握这三张图片的制约区辨所用试验次数(技能的掌握标准见目标行为的量化)。

 

3. 循序渐进制约区辨训练教学

    (Simple-to-Conditional Training)

该研究中所用的简单-制约区辨训练的教学方法共分为九步,与Grow等人于2011年提出的九步教学法相似(如图1)。

4.jpg

图1. Grow等人提出的九步教学法


以教学图片“射击”、“跳高”、“排球”为例:

第一步:展示图片“射击”,并提供“射击”的声音样本指令(如口头指令“找出射击”);


第二步:展示图片“跳高”,并提供“跳高”的声音样本指令(如口头指令“找出跳高”);


第三步:展示图片“射击”和“跳高”,并提供“射击”声音样本指令;


第四步:展示图片“射击”和“跳高”,并提供“跳高”声音样本指令;


第五步:展示图片“射击”和“跳高”,并提供“射击”或“跳高”声音样本指令;


第六步:展示图片“排球”,并提供“排球”声音样本指令;


第七步:展示图片“射击”和“排球”,并提供“射击”或“排球”声音样本指令;


第八步:展示图片“跳高”和“排球”,并提供“跳高”或“排球”声音样本指令;


第九步:展示图片“射击”、“跳高”和“排球”,并提供“射击”或“跳高”或“排球”声音样本指令;


被试者掌握了每一步中所涉及的技能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训练,记录被试者掌握这三张图片的制约区辨所用试验的总次数(技能的掌握标准见目标行为的量化)

1596379228122378.png

如图2,Yang、Jin和Sun(分别为图2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幅图)在直接进行制约区辨训练教学中比在循序渐进制约区辨训练教学中掌握三张图片的制约区辨分别少用了11、15和10个回合。

5.png

图2. 两种教学方法中每个被试者的独立(无辅助)反应正确率


然而,Ying(图2第四幅图)在直接进行制约区辨训练教学中比在循序渐进制约区辨训练教学中掌握三张图片的制约区辨多用了30个回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参加研究之前,Ying的区辨能力在四位被试者中是最弱的。目前尚不清楚已掌握何种技能能帮助儿童进一步掌握区辨能力,仍有待后续研究。

 

总体而言,直接进行限制区辨教学训练的教学效率似乎相对更高。




Tips


1. 在进行制约区辨训练时,不一定需要从最简单的区辨训练开始,可以直接进行制约区辨训练;


2. 本文证明,一般地直接进行制约区辨训练的教学效率相对更高,然而,并不是每个孩子的情况都如此;


3. 在进行制约区辨训练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孩子的个体情况,还要考虑到干预者的情况,因为分步式循序渐进地训练模式,可以较快地看到孩子阶段性的进步。



参考文献

Lin, F. Y. &Zhu, J. (2019). Comparison of two discrimination methods in teaching Chinese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